《合肥县志》有记载,在水西门外,有一桥,旧为石拱三孔桥,名叫肥宁桥,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“ 水西门桥”。县志称,“在水西门外肥水上,知府张潮建,有碑记”。在《肥宁桥记》中有文写道:“兹水位民患久矣,至今而始宁,肥民亦庶几永宁乎!”肥宁桥,寓意美好:肥水安宁。
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军事重点
安徽合肥水西门,因城门在金斗河的西北,所以称之为“水西门”。现如今连老人们的记忆也模糊了,安徽合肥水西门,肥宁桥,西水关——都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。只有在亳州路桥路边的小树林里,有一个书本模样的遗址纪念碑,上面雕刻的“水西门”三个大字诉说着这是一处遗迹。
水西门遗址的碑文记载:“合肥唐代称金斗城,南宋时拓展其北部,称斗梁城。元末加固扩修,明清两代进一步开凿西北濠,补其残缺,逐步形成周长4706 丈,高2 丈余,底宽4 丈余,上宽8尺,有墙垛、望台、城门七座、水关两座的庐州府城。城高池深,易守难攻,故有‘铁打庐州府’之称。”“ 天生重庆,铁打庐州”,固若金汤的合肥城池,曾让前来攻城的军队屡战屡败。
解放后,合肥第三钢铁厂建于水西门以北。1958 年,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,在桥左三十米处兴建木质双桥,1981 年在原石桥址上重建钢筋混凝土新型桥梁,桥北首路面垫升2米多高,与环城呈一水平线,当年水西门水闸是在桥左五十米处,1955 年将西水闸移建于六安路北首环城路外侧,避免了洪水正面冲击。
今天,在水西门遗址旁,南淝河两岸杨柳依依,合肥市图书馆倚立在淝河南侧,窗明几净,成为读者们消磨下午时光的最好选择,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接待着来来往往的车辆,诉说着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水西门军事重点。
水西门的历史渐渐淡去,现如今凭着一份《水西门新闻》,我们仍然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机活力。